2021年以太坊上的NFT累计交易数量为762.85万个,总交易额相当于188.29亿美元。
感觉挺多的,不过对于笔者这类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来说,对这个数字其实并没有什么概念。于是查了一下其它数据,发现2021年国外纯艺术品拍卖的成交额也就才112亿美元,这其中还包括2.32亿美元的规范化NFT拍卖。
这说明什么?要知道,NFT的爆发主要集中在2021年的下半年,也就是说,NFT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,就超越了整个传统艺术品拍卖行业!
诚然,用NFT和艺术品做对比也许并不太合适,毕竟部分NFT是具有某些“特殊金融属性”或者某些“特定应用场景”的,但即使如此,小荷才露尖尖角的NFT让资本们突然意识到,这世上竟然还有如此之多的野生韭菜没割!
2022年6月1日的以太坊NFT累计数据(数据来源NFTScan)
何为NFT
要弄明白这个闹(N)翻(F)天(T)的小破孩是何来如此幸运,居然能发现了这么一片世外韭菜源,就得先扒一扒他的身世和能耐。
翻开他的族谱,会发现来头可不小,他的祖先是区块链,一种分布式储存的账本。在最早的时候,区块链只用作记录支付双方的钱包地址和支付时间,换句话说,就是在账本上写着某人在何时向某人支付了多少这样的信息。
后来到了第二代,以太坊的出现,让区块链这个账本不仅能记录支付信息,还能记录其它的自定义数据,也就是说,现在你除了能在那账本上正正经经地记账,还可以在上面涂鸦,作诗,写歌,甚至画上个棋盘拿去和朋友在上面下个五子棋。这类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数据,被大家称作Token,大概意思是“某物或某权力的替代物”,比如用来代替货币使用的代金券,代替房子进行交易的房产证,代替通行权力的通行证之类的,因此国内最常见的3个翻译是“代币”,“令牌”和通证“。
为啥要给起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呢?
众所皆知,与实物不同,数据是可以轻易复制的,而且还能不断复制,与“生产”数据的成本相比,复制一份数据的成本简直可以忽略不记。
一直以来,Control+C与Control+V所带来的短暂快乐,让那些付出了真心的数据成果难以换回应有的幸福,而Token则是为了能打破这种凄美而降生的。
得益于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数据不可篡改,链上的数据本身和其数量都能一次性锁定下来,无法再删除或复制。就凭这点,区块链上的数据就能像实物一样用来交易。
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将数据搬运到区块链上的成本并不低,很多特别胖的数据上链简直太不划算。为了更经济地使用这项技术,得尽可能地对上链的数据进行瘦身,于是这些写进区块链的数据被设计为某些更大的数据的“替身”,作为其唯一所有权的凭证去进行交易或使用。
因此才被命名为Token。
Token的家族有非常多的成员,正如龙生九子,各有所长。其中名气最大的有两个:FT(Fungible Token)和NFT(Non-Fungible Token)。这两种Token不仅很能,还特别务实:
FT可以代替那些有一定数量且彼此一模一样的物品或数据,比如股票,证券,游戏币,优惠券之类的。
而NFT则是用来代替那些唯一的,不可重复的物品及数据,比如艺术品,房产,会员证等等。
Token的功能结构
FT和NFT的诞生说是为互联网带来了一场价值革命都不为过,因为从此数据也能成为资产,韭菜们终于摆脱了只能被大厂收割的命运,变得可以互相收割了!这也是为何国外的网民们如此为之疯狂。
为何数字藏品
相比国外,FT和NFT在国内的发展却处处“碰壁”:
2017年,因为难以监管和涉及多宗高额诈骗,虚拟货币以及与其十分相似的FT的发行在国内被全面禁止。
2022年,NFT则作为“数字藏品”,需在有限条件下才被允许售卖,各相关部门对数字藏品的警告和指导意见不断出台。
因为担心会像虚拟货币一样被“一刀切”,许多大平台都不敢开放数字藏品的二级市场,也就意味着你买了一张图片,不能再转手卖给别人,甚至有些平台为了避免线下交易,连转赠给朋友都需要等待一年。
这种买了之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向朋友证明自己买了的数字藏品,确实让很多人看不懂。大家似乎都暗暗觉得,买数字藏品的要不是吃饱了撑了,就是不切实际的投机者,伴随各种“打压”的不断出现,这阵NFT的风在国内估计刮不了多久就会被一声令下,戛然而止。
实不相瞒,笔者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,直到后来留意了一下相关产业的动态和政策鼓励,竟发现实际情况正好相反: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的数字藏品(NFT),对于中国互联网的未来意义重大呀!
发布倡议的三家协会,后面站着的是人民银行、银保监会、证监会、外管局等监管部门,而这也应该是第一次提及NFT而不是“数字藏品”
哦?此话怎讲?
如果将中心化的互联网web2.0视为一个“虚拟社会”的话,熬夜刷手机却又没有属于自己数字资产的网民们,与支配数据制定规则的服务器的运营方,这对组合有没有觉得微妙得有点像建国前的旧社会?
那么问题就很明显了,在现实中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来得先进体制,却很难应用于落后的互联网体系,这无疑无法让线上线下保持步调一致地高速发展:
比如说,最基本的按劳分配很难在web2.0中实现,网民们通过劳动和知识获得的数据成果难以得到基本的保障。
又比如说,关于互联网的一手数据都集中在各大互联网企业手中,各种不公正地利用这些数据的事件时有发生,而且监管起来非常不便。
更重要的是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们的创造能力提升,web2.0无法更好地调动起大家的创造积极性,不利于未来的发展。
这些都是困扰了我们很久的问题,尤其是近几年,我们的互联网在应用以及技术方面已经开始领先世界,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相当的份额,不得不说,如何进一步为国内互联网注入更强更持续的动力变得异常重要!
而如今,数字资产终于在技术上变得可行,互联网的此时此刻,正如新中国的彼时彼刻。
右边这张海报来自70年代,如今上面的愿景皆已实现。是不是有点元宇宙的既视感?
这么看来,数字藏品作为向社会首发的数字资产,眼前至少有2个特别重要的意义:
1. 让网民们认识数字资产,意识到数据应当具有其相应的价值。
2. 吸引资本加入,加快技术迭代,不断完善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的建设。
自2022年开始,国内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数字藏品销售平台出现,1月市场单月总发行额突破4500万元,2月单月总发行额突破6000万元,3月单月总发行额突破2亿元大关,4月单月总发行额约为3亿元,而4月国内某数字藏品的头部交易平台,排名榜首的发售方一周成交额就超过70万人民币,赶得上当年电商大爆发的盛况。
但同时质疑声也不绝于耳,有人说这些数字藏品都是泡沫,也有人说数字藏品的二级市场就是投机者们的击鼓传花游戏,其实他们说得对,但也不全对。
因为除了这些负面的情况,我们还应该从这场盛况中看到不少独立创作人的出圈,看到很多好的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同,看到很多资本对于数字资产的关注与布局。
还在测试中的数字人民币,还在开发中的数字藏品应用场景,还在探讨中的区块链跨链交互,还在研发中的元宇宙系统以及相应的设备,还在布局中的大型去中心化服务器组,以及还在不断尝试的DAO工作模式,这些都让数字藏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新纪元的伏笔。
出手之前你还需要知道的是……
好吧,别绕圈了,都上升到建设大好河山的高度了,咱还是现实一点,说说现在国内的数字藏品该怎么买吧!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细节需要了解:
首先,在国内,并不是所有数字藏品都合法合规,多个心眼少点受骗。
简单来说数字藏品指向的底层商品主要是音乐、视频、书画以及各类常见的艺术品、收藏品等等,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其它方面的应用,但,坚决不能指向“证券、保险、信贷、贵金属等金融资产”,所以,但凡你感到和金融产品有半点关系的NFT,现在千万别碰!
其次,数字藏品(虚拟资产)虽然得到法律的承认,但在赔偿和执行方面依然有待完善。
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地方,因为虚拟资产和实体资产不同,可以同时存放在多个地方。前面提到的Token只是一个用作交易的替代品,绝大部分情况下并非虚拟资产本身。
需要知道的是,我们买到的数字藏品一般会储存在3种地方:中心化的服务器,IPFS去中心化服务器以及用最土豪的方法直接储存在区块链上。
这张6930万美元成交的NFT作品据说是储存在中心化储存系统Nifty上,一旦服务器宕机,可能就没了
无聊猿的图片就是储存在去中心化服务器上的
以太坊autoglyphs项目里面的图片元素是直接储存在区块链上的
如果从数据的安全性来说,直接储存在区块链上是最安全的,且不说这个成本会高的惊人,读取的速度也会很慢,并不实用。现在国外主流的储存方式是使用IPFS去中心化服务器,因为是分布式储存,其中会有非常多的备份,数据比较安全之余读取速度也非常快,并且成本也低。相比之下最不安全的储存方式就是中心化服务器,因为没有备份,如果服务器出问题或者运营的公司倒闭了,其中的数据可能就都没了。
非常遗憾的是,现在国内的NFT所绑定的数字艺术品,我所知道的几个大平台,都是储存在中心化的云服务器中。不过话说回来,无论是哪种储存方式,都只是相对安全,指不定哪天一觉睡醒,发现某某数藏平台连同买到的数字藏品一起消失不见了,这事该找谁负责?
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,有三方与之相关,分别是数字艺术品的铸造方,NFT绑定的储存地址所在服务器的所有方,以及买家自身。
如果数据丢失,可以要数字艺术品的铸造方再上传一份。这样看似没问题,但铸造者可以推脱说,艺术品一旦售出就不再属于铸造者了,没理由还要为其负责。
如果要储存数据的服务器所有者负责,对方也可以推脱说,我们只是代为保管,而且还是免费的,如果不是因为我们的技术问题导致数据丢失,我们不应赔偿。哪怕是赔偿,也只能按一般数据的价值进行赔偿。其实在商言商,按数字藏品的成交价进行赔偿的话,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天文数字,对于服务器所有者来说这门生意风险太大了,不一定有利于行业发展。
那么让买家自己负责呢?其实这个也合理,因为可以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,自己的东西自己保管好在道理上没啥问题。但是这样的话就违背数字资产的合同精神了呀,毕竟我买的NFT所绑定的数据地址,不是我的家用电脑呀。
这是一个需要通过法律去明确的问题,虽然现在大平台的中心化云服务器的安全级别也很高,但要鼓励小平台共同发展的话责任方的确定还是非常重要的。
2021年4月24日中科院的IPFS实验室成立,如今已经有不少大企业开始布局使用该技术
最后,有必要明说的是,现在的数字藏品,绝大部分在未来都不会升值,而且会随着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,变得越来越不值钱。但同时,其中也会诞生明星,甚至成为以后元宇宙的主角。
其实这道理很简单,大家都懂,美其名曰数字藏品,打印出来就是街边随处可见的明信片,画报,工艺品之类的,虽然有价值有价格,但都不高。而且,实物是会损耗的,过个几十年可能剩下的就不多了,历尽风雨终于遇上命中注定的真心人,可能还真会升值。
但你要知道,NFT是不会损耗的!未来也只会越来越多!因此数字藏品整体是在不断贬值的,以太坊的好几个NFT项目热度一过就开始跌,也正说明了泡沫的存在。
历史总是相似的,郁金香狂热了解一下
尽管如此,所谓乱世出英雄,反观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大厂,哪个不是在当年互联网转型中建立起来的?
买数字藏品要比买个旅游纪念品复杂很多呢,但游戏规则足够丰富,玩起来才有乐趣。而如何在这场大型“鉴宝”游戏中挖掘出真正得宝藏,考验的是眼光:一方面是对数字藏品和游戏规则的高度理解,另一方面则是以一个怎样的“身份”去看待。
以实物藏品作类比的话,购买者主要有三种身份:收藏家,投资者和投机者。
现实中这三种身份往往是共存的,但他们需要的知识和判断标准会略有不同,接下来我会分别以这三种身份的角度和经验去分析国内的数字藏品,让大家知道如何判断一个数字藏品该不该买。
感兴趣的朋友请务必继续关注我哦!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