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内容创新风起云涌,先是段子手风靡微博,再有图文创作者深耕公众号,后有短视频玩家强势登场、快速崛起成为炙手可热的领域。伴随着短视频的繁荣,“MCN”应运而生,资本热捧。来到2020年,直播带货成为最火的营销方式,各路人马入场,一时喧嚣无二……
伴随着内容产业的创新,《媒介》杂志陆续推出了《风口上的MCN》、《短视频·众生相》和《直播带货:爆点与痛点》三期封面主题,分别对MCN、短视频、直播带货三大风口上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。
//风口浪尖的短视频
短视频在中国萌芽较早,但直至移动互联网时代才真正获得活力,市场上先后诞生了快手、抖音等现象级产品,短视频成为新风口。在此背景下,2018年10月,《媒介》切入该领域,向读者客观展现短视频大潮下内容创作者的众生相,还原这个风口行业的起落沉浮,并对短视频的未来发展提出思考。
// 上半场结束,短视频产业新景象
进入2018年,短视频产品已成为移动互联网里的绝对焦点。然而,高速发展的同时,短视频背后也隐藏着需要反思的矛盾。在本期封面中,《梦想、崛起与挣扎,短视频创作者生存进化》一文总结了上半场结束,短视频产业呈现的新景象:其一,BAT三巨头各自完成了对短视频布局,使短视频的竞争更为激烈;其二,短视频告别粗放,规模化集约化势在必行,垂直细分领域更受资本青睐;最后,短视频创作者内部马太效应明显,金字塔各层之间流动异常困难。
// 下半场的较量:短视频创作者才是关键
与上半场的野蛮生长相比,短视频行业下半场比拼的正是平台对版权、原创内容的布局和扶持,是从无序到内容生态的进阶,内容创作者的价值不言而喻。本刊调查显示,在受调创作者中,有媒体运营经验的创作者占比达53.69%;精通某领域的专业人士占比为10.75%;草根素人仅占到26.28%。从创作层级上看,位于金字塔顶峰的头部创作者地位稳定,备受流量和资本宠爱;中腰部创作者深陷红海竞争,突围遇困;长尾部的非专业创作者止步草根层级,难以突破。在下半场,只有让创作者拥有更多的主动权、让不同层级的创作者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,短视频的内容生态才可持续。
//直播带货:爆点与痛点
2020年,直播带货借势异军突起,全国累计直播交易额达9610亿,同比增长121.5%。狂欢之后,直播带货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。2021年4月,《媒介》推出《直播带货:爆点与痛点》封面主题,客观分析了直播带货兴起的原因和发展中暴露的问题,并对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。
// 直播带货兴起原因
文章《直播带货热潮与冷思考》总结到,直播带货的兴起得益于以下三点:第一,以“内容+社交+电商”的模式,重构了线上交易;第二,无限拉近了消费者与货源的距离,极大压缩了销售过程的中间环节;第三,发挥了私域流量的价值。
// 直播带货行业冷思考
直播是一把双刃剑,在创造新的销售模式的同时,也带有爆雷的隐忧。
第一,平台竞争激烈,同质化严重。当前,直播带货的平台主要是淘宝直播、快手和抖音。《盔甲与软肋,淘宝直播任重道远》一文总结到,淘宝直播的优势在于完整的电商体系,但缺乏内容基因。这两年,淘宝直播着力补齐内容缺陷,上线了“逛逛”“点淘”等内容向的产品。《快手电商:流量平台的带货生意经》一文指出,快手出身社交平台,它的优势在于内容,但缺乏电商的一整套服务。为此,快手推出店铺功能、收购支付牌照,弥补在电商环节的缺陷。随着各自短板的补齐,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。
第二,媒体机构加入赛道带来透支公信力的隐忧。《谨慎试水,主流媒体入场直播带货》一文中指出,直播带货给媒体带来了广告之外的新收益来源,然而,卖货的风险天然大于广告投放。严把品控关,坚决避免产品质量问题,应该成为媒体带货的底线。
第三大雷点来自于大量直播基地的跟风上马。本刊总编辑黄升民在当期的升民视点《说说直播带货的“雷”点》一文中表示,2020年,各地政府对建设直播基地、直播产业园区热情高涨,各种口号喊得震天响。为产业发展建园区、建基地无可厚非,但绝对不能急功近利,不假思索就一窝蜂上马,前景实在堪忧。
// 直播带货向何处去
面向未来,《直播带货:爆点与痛点》一文指出,直播带货运营机构还需要在三种能力不断提升:第一,产品和供应链控制能力。直播带货,“货”是关键。第二,流量控制能力。私域流量打造是流量控制能力的重要体现,品牌主也纷纷通过自播方式,沉淀自己的私域流量池。第三,优质内容生产能力,只有优质、稳定、有特色的内容,才能持久吸引消费者。
//风口上的MCN
随着短视频、直播等内容产业蓬勃发展,创作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自己的窗口,对内容创作者起聚合作用的MCN机构逐渐流行。2018年8月,《媒介》推出封面主体《风口上的MCN》,对MCN进行了由表及里的辨析。
// MCN的渊源与流派
《Youtube大平台下的MCN浮沉》指出,MCN起源于国外,是Youtube上衍生出来的行业模式。目前国内对MCN做常见的解读是“联合若干具有影响力的内容创作者,并为其提供内容生产管理、内容运营、粉丝管理、商业变现等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机构”。MCN一般有两种入场形式:一种是有PGC内容生产商转型而来,如青藤文化等;另一种是积累了网红、达人的平台,如蜂群文化等。
// MCN的江湖境遇——险象丛生
MCN的生存环境看似生机勃勃,实则险象丛生。《“MCN”火爆后的江湖景象》一文从MCN与内容产业上下游的关系出发,总结了MCN机构的“江湖境遇”。首先,媒体平台打资源战,会强迫MCN站队。MCN被迫把重点资源押注在单一平台上,成长风险加大;其次,MCN往往与旗下创作者没有形成深度捆绑,MCN与创作者“闹翻”的情况屡见不鲜;再次,MCN机构在服务广告主方面缺乏全案能力,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商业变现能力。
// MCN的江湖活法——凸显机构力
《“MCN”火爆后的江湖景象》一文表示,MCN作为一个聚合内容创作者的平台,它利用团队化、组织化的力量与媒体平台、广告主对话,它拥有的是机构的力量。
首先,从机构内部生态健康看,MCN应该构建良性竞争,强化IP对机构的忠诚度,从而推动整个机构创作者共同成长。其次,从商业化来看,一方面,除内容营销外,MCN应该开拓电商、内容付费等多种变现手段;另一方面应该提高整合营销全案服务能力。
总之,MCN机构作为内容产业分工的一部分是有自身价值的,它能理清内容生产与分发、经营的边界,让媒体平台专注于制定规则、构建生态,让内容创作者专注于内容。在内容行业的下半场,MCN可以帮助整个行业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。
关于我们
本文编辑:王佳梁
本微信号由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《媒介》杂志独家运营
版权所有,违者必究
原文链接:https://xw.qq.com/cmsid/20220103A07DMW00